最近的生活可說是在電動中度過,已經玩了一遍的遊戲又拿起來玩了一遍。開始懷疑自己也許並不適合做研究,也許真的不適合這種「成大事、立大業」的生活。
  過了半個學期,對課業開始感到倦怠,不想再讀書,不想再寫作業。開始逃避,打電動、上網……。儘管其實並不是喜歡做這些事,但就覺得「我現在什麼都想,就是不想讀書」,可歎的是無法抽離這種莫名的消沉。
  回想起來,高中時候真的認真多了,現在很難想像當時竟能如此專心一致在課本上,那真的是過去的我嗎?上大學兩年,竟有如此大的差異,不能不說是一件驚人的事。
  「衣帶漸寬終不悔,為伊消得人憔悴」,可惜王國維沒有說,如果悔了將會如何?但願能有一日,重溫當時的寧靜。

文明進步?

  兩千年前,耶穌出生,建立了基督教,至今仍是最流行的宗教之一。在其之前,希臘有蘇格拉底、柏拉圖,印度有佛陀,中國有孔孟老莊,皆為一代哲人,其建立之哲學、宗教,於兩千年後仍盛行不衰。這些哲人之思想,歸根究柢,皆為了解決人生中遭遇之種種問題而生。然而,兩千年之間,這些思想從未斷絕,何也?
  往好處想,這些思想是偉大的、超越時空而存在的,故由古而今,傳之不絕。然而,這些思想存在的理由呢?不是為了解決問題嗎?難道兩千年來,人類遭遇的問題始終不變,而始終沒有解決嗎?
  動物不需要哲學,只有人需要。沒有的東西才值得追求,動物是合乎自然的,自然無為自化,豈需哲學思想這東西?
  而兩千年前的人,和兩千年後的人,竟然遭遇相同的困境,如此人類的進步何在?所謂文明進步,不過是虛假的表面而已罷。
  「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」,然而,需要「弘道」的,也只有人而已。

遊基隆有感

  上禮拜跟大姊一起出遊,騎車騎到基隆找宗岳和其他人,一趟走下來,感覺很累,但也很爽。
  說是去玩,其實我們也沒去什麼地方,但跟大家在一起,感覺真的很不一樣。想想我真的很久沒跟人接觸了,每天總是有做不完的作業,寫不完的報告,埋首其中,都有點忘記身為人的感覺了。
  我真的太久沒有接受新的刺激了,早已忘了學業外的世界,這學期竟然因為修課太重而丟開桌球、吉他,現在想來真是一個錯誤,大姊說的對:「如果你能踏出一步的話,你的世界會很不一樣。」
  回程時,經過一處處海灣、山谷,真的,我太久沒有往外看了。工作固然重要,不過生命只有如此嗎?
  最後要感謝一下大姊和其他人對我的關心,這麼久沒聯絡,你們依然把我當成朋友,很開心。

  期中考過了,進入了下半學期,這幾個禮拜上課的心得,真的只有「難」這個字可形容。
  電磁學,教了據說很重要的smith chart,不過真的聽不太懂,只看的到一堆圓形,變換來變換去的。
  近代物理,開始解氫原子的薛丁格方程式,真的非常複雜,花了三節課看老師解一個微分方程。而且這還只是第一步,後面討論躍遷機率更是複雜。
  線性代數,老師教的一樣快,作業出的一樣多,這科好像沒有太大改變。
  真的要更努力了......。

  最近要期中考了,深深的有一種感覺,書真的是唸不完啊。
  不是平常沒有在念書,但看到了考題,總會有種陌生的感覺,總是會有幾題是沒讀過的,這就是所謂的「莫非定律」嗎?老師總是會出你沒讀到的題目。
  有限範圍的考試尚且如此,如果真要做研究,恐怕更有「書到用時方恨少」的感嘆吧。自己懂得太少,而學海無涯,但果真為勤是岸嗎?莊子說:「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無涯,已有涯隨無涯,殆矣。」真要做到面面俱到,恐怕既不可能,也不必要吧。

  今天西方文明史的討論課,談聖經中的馬太福音。其中有這樣一句,「5:45這樣、就可以作你們天父的兒子,因為他叫日頭照好人、也照歹人、降雨給義人、也給不義的人。」看到這句,馬上讓我想到老子道德經中的「天地不仁,以萬物為芻狗;聖人不仁,以百姓為芻狗。」
  一開始看,兩者真的蠻像的,基督教中的神,是一個超越的、絕對的存在,而道家說的天地、聖人,也有相近的色彩。難道這兩派竟然有共同之處嗎?
  進一步分析的話,我想這兩者之間還是有所不同的。基督教中的神,代表的是一個絕對權威的象徵,神是至高無上的,不可被質疑,這點在「約伯記」中很明顯可以看出。但是以道家的立場,卻沒有這樣的說法。甚至在整個中國思想,這種絕對至高無上的存在,似乎不是中國哲學討論的重點。道家雖然說「道」,但這概念和神卻是不同的,因此兩者說的在形式上雖然相似,但內涵卻有不同。
  道家之道,雖然也是一個超越性的概念,但與「神」有很大的不同。我想從莊子說的「道在屎溺之間」,就能很明白看出這兩者的不同,應該不會有人說「神在大便之中」這種話吧。
  因此這兩者所論之精神既不同,這兩句相似的話就完全不同。所謂天地不仁,意思應當是天地無為,不對萬物做出干涉。但天父降雨給義人這句,其旨應不在表示上帝造化無為,而是上帝對所有人均等看待,每個人都能有上天堂的機會,也都應該接受同樣的審判。這絕不是一種無為大道的思想。
  其實基督教跟道家之差異極大,不必從這兩句著手討論也可明白。即令是這兩句,只要看上下文,亦可知其不同。今天做這篇,實是斷章取義,見其言語類似而玩賞一番,可謂無聊之作。

電子書

  前幾天在PTT上看到有人在談論「電子紙」,好奇之餘就上網查了一下,發現這東西挺有趣的。很薄的一張,但並不是紙,是什麼材料我也不太清楚,大概就是利用靜電的原理,吸引其中的微小膠粒,來達成顯示的效果。因為顆粒很小又很多,如此解析度可以很高。換句話說,它可以作為螢幕來使用,說不定是下一代的顯示器喔。
  不過我第一個想到的念頭不是這個。
  從以前,我就很希望有「電子書」的出現,不是電腦上那種電子書,而是可以拿在手上,翻開閱讀的一本書。我的構想是像魔法書一樣,裡面的內容可以隨時變換,想看哪一頁就把哪一頁叫出來,一本書裡面可以有很多內容。為什麼會有這個想法呢?其實應該很多人都有這種感覺,書實在太重了,如果出門想帶幾本書在身邊,行李可能就增加了好幾公斤。更有甚者,許多大學課本,每本都跟磚頭一樣,大概可以讓大學生鍛鍊腦力之餘,還順便鍛鍊體力。更麻煩的是,書愈買愈多之後,會發現家裏空間漸漸不夠,這實在是很糟糕的一件事情。
  電腦出來之後,很多東西都數位化了,包括書也是,說不定以後我們能把整座圖書館放到電腦當中。不過儲存是一回事,使用又是另一回事,不是所有人都喜歡在電腦上看書,至少我就不是。因此如果能將書的內容存入電腦,卻又以傳統書本的形式顯示,可以說是一舉兩得。以後出門只要帶著一本電子書(可能還有一個隨身碟之類的),就可以輕鬆享受閱讀的樂趣了。而空間也能更節省,畢竟儲存恐怕只需要一個硬碟就夠了,再也不用擔心書架不夠。
  當然要像一本書,起碼要可以翻吧,以現在的液晶螢幕是做不到的,不過這個電子紙好像很有希望,如果以後能夠縮小體積的話,做成書的機會還蠻高的。不過無論如何,應該都還要好幾年的時間發展。如果能的話,我希望有廠商願意研發這項產品,不過請一定要記得,這是一本書,要用書的概念(就是傳統的、可以翻的書)來研發,我不希望到時候是拿著一台筆電在看書啊。

第一篇

開版紀念文
2007/10/20
於台大宿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