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思有感

伸手一抓
攫住了一把星光
還未攤開手掌細看
已從指縫間
溜走了

徘徊在一片荒涼之中

試圖尋找一方沃土

仰望星空
還少了一粒豌豆

巴別之木無法長成
但仍要灌溉——為了那星光燦爛

  上星期,懷著既期待又擔心的心情到了溪頭,參加第七屆的吳大猷科學營。
  說真的,對於自己竟然能選上,我是感到意外的。電機系有一大堆人條件比我優秀,而我竟能成為唯二的推薦人選,除了幸運,也想不到其他的可能了。
  無論如何,能參加總是令人興奮的。
  第一天到了溪頭,已是傍晚時分,工作人員要我們稍事休息之後,到餐廳與大家一起晚餐。這也是我跟同組的組員第一次見面,其中有兩位大陸來的同學。我想這個科學營最大的特色之一,就是提供兩岸三地學生一個交流的平台,我想這是很有意思的。
  用完晚餐後,到了紅樓舉行歡迎晚會。說是歡迎晚會,其實就是一些介紹,包括吳大猷先生的生平,這個科學營的目的等等,以及與會教授與同學們的自我介紹。幾乎所有人都使用英文,這對英文不好的我來說,真是一大挑戰,我非常慶幸這暑假報名了英語會話班,否則大概一句話都聽不懂。
  隔天,科學營的活動正式開始。活動以教授們的演講為主,並有討論與辯論的活動。我必須很慚愧的說,由於語言能力,這個科學營並沒有增加我多少的專業知識。不過,當中的討論與辯論活動卻讓我有很棒的收穫。
  討論與辯論活動依分組進行,每一組個別討論十來分鐘之後,派一至二人報告。我發現多人討論真的能發揮與單打獨鬥不同的效果,不論是在學術討論,或者遊戲活動上。
  幾天下來,由於活動安排的十分緊湊,隊員之間的交流也十分密切,大家很快的就熟稔了起來。我覺得大陸同學與我們並沒有太大的不同,除了某些點外,幾乎可以說是一樣的。
  這次由於碰到七夕,主辦單位特別安排了應景活動,在嚴肅的學術活動之外,又多了一點情趣。而又恰好碰到奧運開幕,於是大家便一起坐在演講廳裡看轉播。這中間發生了點小插曲,當開幕式進行到要唱國歌時,由於是大陸的國歌,大陸同學們都站起來了,我想這是很不容易的。然而不幸的是,基於不明的原因(我想應該是商業上的原因),轉播的中華電信卻切入了廣告,這當然刺激到大陸同學們,我同組的一位同學因此哭了起來。
  時間過得很快,轉瞬間就到了回程的日子。老實說,這幾天由於活動的緊密,我也相當疲累,巴不得快點回家。但這短短幾天的日子卻很難忘,如果有機會的話,我希望能再一次的參與這樣的活動。

  今天瞄到商周上有一篇文章:「10歲玩出領導力」,覺得有趣之下便拿來翻翻,內容倒是頗令人省思。
  線上遊戲在台灣崛起已逾十年,引入台灣或台灣自行研發的線上遊戲可說是愈來愈多,當然市場是有限的,各個遊戲之間的競爭下,被淘汰的實佔多數。然而不論現在是哪個遊戲擁有最多玩家,線上遊戲整體的發展似乎日益蓬勃,儘管淘汰者眾,廠商仍不斷推出新的遊戲,而最終將單機遊戲的市場漸漸侵蝕。
  線上遊戲似乎比單機遊戲更具魅力,也值得花更多時間去玩,這也造成了許多問題與批判,許多人將學生成績退步與其它種種問題歸咎於「沉迷線上遊戲」。然而只是單純的批評並不能改變現狀,把它當成一種罪惡或毒藥也不能抑止人們對它的興趣。該期商週上一系列的報導倒是提供一個不一樣的切入點,讓我們對線上遊戲有一個全新的看法。
  該文指出,玩線上遊戲並不全然是壞事,反而有助於能力的提升。文章以知名線上遊戲「魔獸世界」,說明在該遊戲中,領導一個公會並非易事,需要有高度的組織與管理能力,才能帶領公會發展。文中並舉出幾篇論文,證明一個好的玩家在管理、領導方面確實較為優秀。
  我認為該篇文章的重點有二:其一是線上遊戲,這是該文闡述的重點,即如何由線上遊戲的模式,發展出新一代的管理策略。其二則是隱藏在背後,但我認為更重要的,網際網路發展帶來的改變。
  線上遊戲之所以變得如此風行,乃至於對現實世界產生影響,正是由於電腦網路的發展。文章中提出了一個重點:「資訊完全透明」。在愈來愈多人使用網路的現在,幾乎任何資訊皆可在網路上搜尋到,這意味著資訊的透明度大幅增加,以前可能要跑遍許多地方、詢問許多人才能得到的資訊,現在可能在Google網站上打幾個字就可輕易搜尋到。無疑的,資訊的透明與否對社會的型態、結構有巨大的影響。不公平的資訊分配,可使部份人佔有強大的優勢。
  相反的,如果大家都擁有相同的資訊的話,則之間的不公平會被弭平。你知道的我也知道,大家因此可以站在同樣的基礎上奮鬥。而資訊透明也意味著,人與人之間可以更平等,在上位者無法靠著鉗制資訊來維持其地位,這跟過去也是大大不同。
  當人與人之間的不公平的程度減少之後,一個必然的結果是,每個人都將是同等重要的,因為比較重要和比較不重要的人之間的區別將慢慢消失。我認為這是相當符合現代民主精神的。在現代民主國家,每個人都能投下同等價值的一票,進而對政治產生影響,然而比較不幸的是,投票並非隨時都有,這個平等精神的展現也就不那麼平常。即使人民有自由發表意見的權利,在過去個人的聲音是微不足道而不被重視的。然而在網路上,每個人隨時都可發表意見,並且每個人都同等重要。
  很神奇的,科技的進步推動了文明的轉變,人類長久以來追尋的平等,似乎就在網路的虛擬世界中(至少是部份)實現了。

生日╳告白

  上上禮拜四,是我二十一歲生日。
  本來,我已經好久沒在過生日了,之前甚至會幾乎忘記這個對我來說算是特別的日子。然而今年卻大不相同。
  那天我約了一位學姊吃飯,起因在於她說要送我生日禮物。因為我想兩人沒有熟到可以坦然接受她的禮物的程度,於是想請她吃個飯,做為答謝。我是在網路上找到那家餐廳的,不料大概真的推薦的人很多,餐廳人意外的多,自然也就極為吵雜。由於學姊怕吵,因此在用完餐後便不再坐了,我們決定去外面散散步、聊聊天。
  於是,我們在校園裡面漫步著。從舟山路走到生科系館附近,我們在那裡坐著聊天,玩了一下猜詩句的遊戲,又聊了一些瑣碎的事,她突然問我:「你喜歡什麼類型的女生啊?」我回答:「嗯,你突然這樣問我也不知道該怎麼回答耶。沒有深入想過這個問題。」我又開玩笑說:「你要幫我介紹啊?」「可以啊。」她神情有點奇特的這樣回答。
  我們起身繼續散步,慢慢的從圖書館前晃到椰林大道。椰林大道很長,我們慢慢的走著,忘記中間談些什麼了,在一陣短暫的無語之後,她問:「你會喜歡比自己年長的女生嗎?」我說:「不會討厭啊,我媽就比我爸大。」又一陣短暫的無語。此時我不禁有些疑惑,你問這些問題做什麼?總不會真的想給我做媒吧?我看起來有這麼需要嗎?還是說……?
  就在我心中泛起疑惑之時,她沒有給我太多時間思考,「你真的只把我當普通朋友看嗎?」她補上了致命的一擊。剎那之間,我的腦袋陷入短路,再來接的是一片混亂。我們仍然繼續走著,她接下來說的話,我已經記不太清了,大意是說她欣賞我很久了,問我願不願意接受她。
  老實說,在那天之前,我完全沒想到她對我有意思,我一直以為她只當我是好朋友,她對我的關心,我以為那是管院學生交際的方式。在根本沒有心理準備的情形下,突然收到這種宣言,我突然有種很想死的感覺,我被逼入一個困境:要跳下去還是逃走?彷彿沒有第三條路。但我實在不願意在這種腦袋混亂的狀況下,考慮這件重大的事情。於是我使出拖延戰術,「這太突然了,讓我回去想想,明天再告訴你好嗎?」這大概是接下來二十分鐘內我說的少數幾句話中唯一有意義的一句。她答應了,「不過你明天要小考,還是先專心讀書好了。」「不過還是要想一下喔。」她又補上了這一句。
  接下來的幾天,我其實仍然在一團混亂之中,雖然行動如常,但是對這問題仍然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。本來答應明天給個答案,也就拖到了星期天。我們約了吃晚飯,飯後如同那天一般,去散步。我們走到了醉月湖邊,在一張長椅上坐下,我知道我該講個清楚了。不幸的是,我在欲語又無言的狀況下,發現我根本沒想的夠清楚。但我這幾天已經受夠了這個問題的折磨,這件事該有個了結,否則可能會危及我的生活。我想我的確是喜歡她的,不然不會幾次約她出來,雖然當時我也不清楚自己的心情。最後,我給了一個肯定的答案。
  這一個禮拜來,她說她是很高興的,我想這樣很好。只是不知道這樣的情形能維持到什麼時候,我不清楚她究竟只是一時昏了頭,而喜歡上我,還是真的能和我維持長久的感情,這件事是很難知道的,我也只能任現在的情形發展下去。正因為這種不確定性,我還不太想跟親人朋友提起這件事,還是等穩定一點再說吧。

科學與工程

  今天上控制系統時,老師提到:「工程都是approximation,你們在這個系,就要記住你們是engineer,不是scientist。」「找精確的答案是科學家在做的事。」我覺得這幾句話真是一語道破了工程與科學之間的差異。
  說真的,從前對這兩者之間的差異並不了解(如果我懂的話,可能就不會在這個系了),但這幾年的大學經歷,讓我體悟到了兩者的不同。
  二年級時,我加入了機械系一個做車子的團隊,這當然是一個工程團隊,而我也確實在這裡瞭解到了工程究竟是什麼。這裡做事的哲學,簡單來說就是「動手做」。工程是很實際的,如果最後做出來的東西不能用,再多的理論,再多的模擬,不過是一場空。因為工程是為了應用而生的,在其中所運用的手段,通常也是很實在的,也就是說,一個工程的理論或方法,必然是為了處理某個實際問題而存在的(也就是應用)。回到老師說的話,這就是為什麼要approximation的理由,因為只需要處理實際上會碰到的狀況就好了,而不需要考慮太過一般的情況;而透過approximation,也能有效的降低我們處理時的難度——畢竟有些現實情況是相當複雜的。
  反過來說,科學就不是如此。雖然如今的科學和工程關係相當密切,但在其中仍有不同。追溯科學的歷史,可以上究古希臘的自然哲學。國中在敎理化時,再講原子之前,通常會提到一個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(Democritus),一般認為他是原子論概念(「不可分割的」)的創始者。而在更早,被稱為最早的哲學家的泰利斯(Thales),則認為宇宙萬物由「水」構成。及至後來的四元素說,都是一種對宇宙的解釋。雖然,他們的理論在如今看來是不正確的,但這些自然哲學家與今日科學家的動機其實沒什麼不同,都是要得到一種對大自然的解釋。事實上,今日西方科學的傳統,受到古希臘哲學的影響仍在(如化約論的傳統),可以說是一脈相承的。
  因此,科學的目的是追求一種對自然的解釋,而非為了某個應用上的理由。如今科學與工程有如此緊密的結合,我們也只能說是近代科學的研究方法(實驗最大),特別適合應用在實際問題上。但我們不能因此說工程就是科學,如孔恩所說,每個時代有不同的科學的理論,這些理論不見得都具有應用性,但它們都是科學。
  正因為科學要求的是對大自然的解釋,因此不能有approximation的存在,科學家不會說,「這個現象大致上是這樣」,如果「大致上」是這樣,那我們一定會問,那到底是怎樣呢?這就是一個要解釋清楚的問題。反過來說,工程師就不會問「宇宙到底是怎麼開始的」這樣的問題,這跟設計積體電路有什麼關係呢?這不是一個engineer要關心的問題。
  因此回想老師今天說的話,我第一次真切的感受到,這個系不是那麼適合我。

web OS

  剛剛看到google想發展一個叫web OS的東西,不禁大為驚訝。這幾年google迅速發展,將他們的服務從搜尋擴展到許多不同的地方,比如有線上的文字編輯器、試算表等等,甚至已經有了一個名為google office的整合服務。也就是說,很多原本在個人電腦上執行的應用程式,似乎都可以搬到網路上來了。這樣當然有些好處,比如說只要有網路,你可以在任何地方存取、編輯資料。而繼應用程式之後,難道google想進一步發展網路上的作業系統嗎?
  老實說,這樣的server-client模式,似乎跟當初電腦剛發明時很類似,只不過經過了這幾十年,許多新技術的發展,使得這樣的模式更為精進,也似乎更加方便。
  看了一些網路上的討論,雖然這項技術已經存在,但google是否有意發展這項服務,應該還屬未定之天。我個人也是持否定看法,畢竟把個人電腦變成一台終端機沒有甚麼意思,似乎也不見得更方便。Google應該還是會致力於應用服務上,畢竟如同網友說的,要跟MS打OS戰可不簡單,而且很難有甚麼強有力的理由,能說服使用者改用另外的OS。
  我想一個網路服務的整合是必要的,讓使用者用起web上的服務如同在PC上一樣順手,是很重要的。不過這不代表要發展到OS的程度,只是要一個整合的環境而已。

作業

  昨天清理資料時,發現了一堆以前寫的作業。看著一張張紙上工整的筆跡,不由得回想起過去的日子,求學也十多年了,佔掉我年齡的大半,而這些日子除了留在回憶裡頭,就是留下了這一堆一堆的作業。
  看著一年前寫的習題,厚厚的一疊中,留下的除了回憶,現在更能感受到學問的重量。很難想像我曾經花了許多時間,寫了這麼多東西,而這一切是為了學會某項學問,在修業的當下是不會察覺的,然而如今看起來,卻是令人感嘆的。家裡還留有我以前國中小時做的作業,從國小,到國中,到高中,到大學,我們究竟寫了多少?也許我們都不記得了,但如果哪一天翻出來看看,就會真切的感受到知識的重量。
  最後,我把清出來的作業扔進了廢紙回收,終究它不適合待在我的房間裡,我是為了學習而寫的,時過境遷,已不重要。然而當時花了這麼多力氣在課業上,現在究竟還有幾分留在我的腦中呢?對比那疊紙張的重量,這答案總是讓人感到幾分惆悵。

  從五四運動以來,科學在中國就有著相當的地位。科學似乎形成一種絕對的標準,而有別於宗教——事情真是如此?
  愛因斯坦說過:「宇宙最不能理解的事,就是它為何能被理解。」然而科學在做的事,正是找出自然的規律——一件不可思議的事。事實上,科學最倚賴的實驗證據,似乎也正透露出這個事實。無論科學家提出多少理論,最終都要經過實驗來證明或否定不是嗎?而實驗的結果我們是不能預知的。
  從另一個角度講,科學的合理性其實沒辦法被證實,在種種科學理論之中,就是沒辦法告訴你一件事——關於「這為什麼是對的」這件事。有人說,科學是沒辦法被證明的,而只能被否定。原因在於科學的方法論本質上是一個歸納的過程,即使做了一千次實驗都是對的,也不能保證第一千零一次也會對。在科學史上這類的例子不勝枚舉,我們現在所相信的理論,也只是通過目前所有的測試而已,但這並不能說未來它也會繼續正確——牛頓的理論不就是個最好的例子?
  歸根究柢,大自然從未向我們保證過任何事,比如宇宙有秩序、實驗能完全保證理論的正確性等等。但我們確實相信著,相信能理出一條規則,在任何情況下都適用——這不就是一種信仰嗎?

  昨天上線性代數的TA課,助教長篇大論講了「線性代數是什麼?」之後,照慣例要小考。而小考的結果,照慣例我也是沒寫完,但沒寫完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(我幾乎從沒寫完過),而是我發現我在最後,竟然犯了一個極度愚蠢的錯誤。
  該錯誤在我交卷之後一分鐘不到,我就發現了,很有趣的是,我竟然會寫下那樣的推論。照理說,這樣明顯的邏輯上的謬誤,應該能輕易避免才對。回想當時的心情,的確,我心裡也知道這樣的結論有問題,但考試時間剩不到一分鐘了,我怎麼可能再重新思考這道題目?如此之下,我抱著一種著魔般的心態寫下了連我自己都不太相信的答案。
  離開教室的途中,我想到一個心理學上的實驗,這個實驗的參與者被告知將驗證「體罰是否能增進學習效果」。實驗分成兩人一組,分別在兩個房間而互不相見,只有聲音能傳過來。當「學生」答錯問題時,「老師」會按下按鈕對「學生」施予電擊。隨著題目的進行,電擊的強度也愈來愈高,而「學生」的慘叫聲也傳到「老師」的耳裡。這個實驗想知道的是,有多少「老師」在聽到慘叫之後,會繼續按下更高電壓的按鈕。當然所謂的慘叫聲是預先錄好的,但在另一房間裡的「老師」完全不知情,而認為確實有人被施予了電擊。實驗的結果,有實驗指導員在旁觀看的「老師」,比沒有的更會按下按鈕。
  這個實驗指出,在「權威」的注視下,人往往會做出不見得合於自己本意的決定。這實驗與我的遭遇很類似,我在時間的壓力下,也寫下了不合邏輯的答案。對於那些參與實驗的「老師」,難道是他們的道德不夠高嗎?就我自己而言,難道我的邏輯不夠好嗎?前者我不敢講,後者我自己也一定不同意的,畢竟過沒多久我就知道自己錯了。
  在壓力下,人的表現確實會與平常不同。古代審問犯人的時候,有許多酷刑,難道執行那些酷刑的人員沒有一點惻隱之心嗎?我想他們在上級的壓力之下,也是處於一種身不由己的狀況吧。很多人在考試的時候都會失常,明明平常覺得簡單的題目,考試時候就是做不出來。由此可以看出人性脆弱的一面,在壓力之下,理性、道德似乎都扭曲了,我們平常建構出來的形象,就此毀壞不堪。
  中國哲學,最講功夫、修行,拿儒家來說,禮法是重要的,我以前總不懂,「孔曰成仁,孟云取義」,那講禮法究竟是為什麼呢?我想就是一種修行吧,時時刻刻都遵守這樣的規範,使之成為生命中的一部分,這樣才能臨事不亂,才能「造次必於是,顛沛必於是」,憑著這樣的修持,才有可能臻至更高的境界。
  於是我得出了一個很明顯的結論:我的線性代數修為還是遠遠不夠啊。趕快來寫習題吧。

睡前有感

  幾天前躺在床上,真的發現什麼叫輾轉反側。我發現一個人在獨處時,最容易思潮起伏,平常沒有想到的一些全都跑出來了。躺在床上,在一片漆黑無聲之中,是最能真正看到自己的時候。平常時候,外界干擾多,注意力全集中在外物上,偏偏對自身的種種視若無睹——可這不是最根本的嗎?
  我有點了解,為何許多人要講靜心。固然是為了要觀外,更是要觀內,不靜下來豈能體察內心之所思?而做到靜心最直接的就是獨處,遠離紅塵俗世,不正是許多修行者所選擇的方法嗎?我在睡覺之前,忽然有了這樣的感受:此時,天地之間彷彿沒有其他事物,萬籟俱寂,甚至能聽到自己的心跳;身體的感覺極為敏銳,哪裡的肌肉被張緊,哪裡的肌肉鬆弛,哪裡不太舒服,都可以清楚感受到;眼前一片漆黑,置身在一片空無之中——真的像是不再有其他事物一樣。
  在這種孤獨的環境之中,唯一最活絡的就是我的大腦,思緒彷彿沒有窮盡似的,從心底接連不斷的冒出,然而雖然萬念俱生,卻沒有混亂的感覺,像是不斷湧出的清泉一般,思路清澈通明,是白天時無法比擬的。然而這種思考又似乎並非由我主導,我好像只在剎那之間靈光一閃——好比突然想到了什麼事,就如同鑿開了一個洞一樣,思泉不絕地湧出,而已非我所能控制。
  記得那天,我想的就是「孤獨」這件事,大概是躺在床上突然有了這種感覺——有時真覺得自己相當多愁善感。孤獨是怎樣的一回事呢?人在世上似乎都是孤獨的,不然怎麼會想和別人建立某種關係呢?但人真能不再孤獨嗎?
  想著這種事,思緒流轉之間,頭腦好像愈來愈清晰,自然也難以入睡,不知不覺一個小時已經過去了。我起身,欲將方才所思寫下,但是看到室友猶在打電腦,忽然那種感覺消失了,遂不再多想,倒頭再睡,朦朧間不知過了多久,才沉入夢鄉。

成為神?

  科學的發展,在這數百年間突飛猛進,似乎成了一種新興的宗教,大家(至少是大部分人)都相信它無所不能,傳統的宗教,如基督教、佛教,反而好像成了一種迷信。
  事實上,科學的確有其力量,這是無可否認的,先不談科學是不是萬能,僅僅就我們現在擁有的科技,似乎就有非凡的能力。據說耶和華創造了世界,人類現在雖然還未到此地步,但移山填海,改變地貌,幾乎也能做得到;耶和華創造人類,人類現在的生物技術,好像也相差不遠,起碼複製一隻羊不成問題。當然科學擁有的能力跟神還差的遠,但掌握科學技術的人類,似乎有認為自己是神的傾向。傳統宗教的神,看不到摸不著,信與不信,存乎一心,但是科學之「神」,卻是有具體的成果,這樣來看,對人而言,科學似乎比上帝厲害的多。掌握這種能力的人類,是不是因此興起了一種想法,認為自己能夠主宰這個世界,已經是「神」了呢?
  首先,這種宰制萬物的想法,就不太合理。近年來有很多環境問題浮出水面,大者如全球暖化,小者如土石流,似乎都出乎我們的意料之外,因為很顯然的,以前沒有這類問題,而也沒有人討論之。這就表示,「神」的地位有些動搖,顯然有些事情不在掌控之中。
  本來,事情不在掌控之中,也是相當合理的,比如做實驗,燒瓶裡的反應有了意料之外的結果,有時候也不用太驚訝。不過當這些結果反過來影響到我們本身,比如燒瓶砰的一聲爆炸,就不得不令人吃驚了。如果我們對全球暖化、土石流的現象感到驚訝的話,就是基於相同的心理。
  人類藉著科學的力量,分析宇宙,改變世界。本來,環境總是在變化的,變化原是自然的,這無須驚訝。使我們感到驚訝的因素,並非意外本身,而是心態的問題。如同燒瓶的例子,我們將自然當成燒瓶裡的東西,加以實驗、反應,這種將人類與自然切割的心態,也就是自認為神的心態。基於這種心態,對於所謂「自然的反撲」—如同燒瓶爆炸—會感到驚訝也就不奇怪了。
  顯然人類要成為神,還是遠遠不夠格的,除非我們能脫離宇宙而存在-這明顯不合理-否則人類就是自然的一部分,如何能夠凌駕自然,又如何能夠成為神?
  土石流是濫開發的結果,這是自然而然的,然而如果抱持著「人類-自然」這種對立(或凌駕)的心態,勢必覺得驚訝、不解,甚至難以接受。試想,我們居住在這地球上,我們所做的一舉一動,必將回饋到我們身上,難道我們能自外於其他生物嗎?這個不可分割的整體,牽一髮而動全身,如果我們用分別的眼光視之的話,必然會導致不可想像的結果。
  漫畫「死亡筆記」中的主角夜神月,是個想成為神的人,最後的下場終究是失敗了。失敗的原因不在於聰明不足,而是他沒有認清他也是個人這個事實,他跟他想要操縱的人類,並沒有什麼不同,有一本可以操縱生死的筆記,到最後還是自取滅亡。有了死亡筆記,並不代表可以超越人類,同樣,有了科學,不代表可以超越自然。
  因此,想要解決種種問題,第一步其實是重新反省,這些並不是「問題」,而是自然的結果,將它視為「問題」其實是心態上的問題,僅僅防堵,只是製造新的問題而已。舉例來說,古代人平均壽命比現代人短很多,這是醫藥不發達的緣故,這難道是個問題嗎?雖然古人今人年壽不同,但都是合乎自然的啊。現代人也有古代人所沒有的文明病,既然覺得古代人的疾病是自然的,現代人的文明病又何嘗不是如此?
  當然這不是說我們就不管這些問題,而是我們面對它們的態度必須調整,要瞭解,科學不是萬能,人類終究不是神,而這些問題看似缺陷,卻是再自然也不過的結果。這樣,也就不會有什麼「大自然的反撲」的問題,這是一種比較好的態度。

回家一直睡

  桌球寒訓結束,終於回家了。想想也兩個多月沒回家了,自從二年級之後,回家的間隔愈來愈長,在外地求學大概就像這樣子吧。
  回家之後,每天過的這子可說是相當單調,但與在學校的日子比起來,確實是多了一份寧靜。待在家裡,一天之中可能有一半以上的時間在睡覺,每年放假幾乎都是這樣。想想可能在學校真的很累,要應付源源不絕的作業,考試又接踵而來,整個學期都在匆忙又緊張的心情下度過,身心俱疲的結果,就是整天睡覺。這樣睡了快兩個禮拜,精神才稍有起色。
  人生就在這樣鬆緊交替的情況下度過,想想似乎也是很合理,古人不是說:「一張一弛,文武之道」嗎?古代聖王治理國家是這樣,以此修身似乎也沒什麼錯。本來,休息就是人生的一部分嘛。